paste一下:
自诚和自欺
——读马克思《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》有感
1835年,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在面临升学和就业的问题时,发表《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》一文,将自己对社会、家庭、自身的思考汇入思想浪潮。虽年仅17岁,此篇文章已经透露出一些伟人思考的端倪:人做出的选择应当来自理性认同基础上产生的热情,遵从本心比虚无缥缈的物质财富更加能使一个人充盈余生;在做出人生重大选择(如选择职业时),要平衡自身、家庭、社会的关系,切忌头脑发热一时冲动、浮想联翩不计后果、沽名钓誉妄自菲薄、天马行空无视实践、眼高手低错误估计;他指出人是社会动物,重视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的事实,但不关注于标量化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,而是遵从人类的本心:高尚与否。珍视自己职业的人社会地位必然是高尚的,忠诚于自己所选择职业的人社会行为也必将保持高尚。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,他得出: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是历史经验所赞颂,是社会人民所认可的高尚职业。
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,伟大的政治家、经济学家、哲学家、革命理论家。马克思一生的非凡成就,是从少年时期的深刻觉悟和伟大理想息息相关的。经由此文,我们可瞥见年少时期的马克思已成为伟人的前身,全文虽然没有明确提到自己所意向的职业,但在结尾:“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。”已告诉读者,马克思想成为伟人,为社会、为人民的幸福而终身劳动。
历史在这一刻选定了他,神在这一刻肯定了他。
开篇点题,马克思通过动物与人的对比指出人的高尚,使用“神”这个颇为宗教意味的字词,但我想,这里的“神”指的是社会环境,而社会是人类种族组成的集体结构,可以是“人类”这个大种族的集体心声。对于每一位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来说,“神”即自我,“神”即心声。青年人在走出学校象牙塔的保护下,迈出在社会中的第一步,便是职业——“最适合他、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”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,第一步是打下人生地基的基本步,也是决定人生是否有价值、有意义的决定性一步。
人生重大之选择,不怕于做出抉择的时间点早晚,而怕于随波逐流盲目跟风、欲望驱使忽略初衷、碌碌无为忽略实际。当今社会逐渐拥挤的就业赛道,无意义内卷的高材应届生们,原子时代浮躁不平的个人生活……细分到个人二十几年逐渐趋于同一的学生生涯,机械系统化的教育行业与资本主义利益相互交织,功绩社会下家庭、社会、个人客观因素带给职业选择的容错率大大降低、经济下行与世界巨变,这个“好时代”似乎摇摇欲坠。然而,正如马克思在文中所言,“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”,与现实深度接轨、与时代深度融合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经验、观察和实践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一辈人有一辈人的坚守。青年人在做出职业选择之际,更需要关注家庭、体质(也即能力和天赋)、尊严(自诚和自欺),以及社会的多方面考虑,不是青年选择时代,而是时代铸就青年。
家庭方面,排除个别家庭,大部分家庭父母确实是在最接近自身环境下的上一个时代的“成功体”,青年人应该对父母的言传身教保持自我审视、秉承扬弃。正如妈妈辈的《甄嬛传》延续十余年经久不衰,也正如互联网甄学二创愈发壮大,二者在继承和发展中相互作用,螺旋上升式前进。